蜡烛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探究活动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③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三堂化学课,此时的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很足,他们希望教师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针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这点,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敢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是此时的学生很多化学知识有限,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部分同学胆子小,怕回答问题犯错误,干脆不去思考、不动手,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我认为可以抓住观察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让学生自主盲目的观察,充分的暴露他们在观察中的不足,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内容,真切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知识。另外在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探究中享受乐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体验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学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猜想、讨论、抢答,老师进行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交流。
3、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回答问题竞赛。
四、学法分析:
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在本节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并写出对现象的描述,学会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的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硬度、熔点等。
本节实验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H2O这些产物的生成,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至于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不过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通常不会有过于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是蜡蒸汽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五、教学过程
(1)采用多媒体资料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时先用一些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化学实验以及由化学实验得出的重要成果(如古代的巫师,炼丹师这些人都是早期的化学研究人士),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激发他们做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与描述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蜡烛燃烧的现象,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系统,认真倾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给学生讲明白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学生分组实验,主动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过程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对照学案中的表格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触摸感觉密度。
观察记录比水
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在学生顺利完成后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用一根火柴在其火焰上方燃烧让学生自主的分析蜡烛火焰的的分层以及各层的温度情况;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一些性质(如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日常生活中CO2的用途等),让学生去分析反应后这两种物质的存在,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对于结果,多鼓励学生猜想,最后老师来总结,并强调烟在化学中的意思。
(4)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评价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 ……此处隐藏23887个字……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升华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法国总统戴高乐如果知道了这件事,要颁发荣誉奖章,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之中谁将有幸荣膺此奖呢?
2.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小故事。
(四)课堂检测
1.用四字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2.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课文的主体结构内容,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全文的缩放。具体情况如下: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重新点燃夺回
╲╱╲╱╲紧张
吹熄端走拿上楼
敬佩
急忙轻轻慢慢从容娇声镇定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蜡烛说课稿14一、说教材
《蜡烛会熄灭吗》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节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而本节课又是单元探究的重点,以猜想与实验(两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作为探究活动的开始,然后安排了实验与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垫棋子数量即空隙大小的关系,揭示了对比实验的实质)、设计实验(蜡烛高度的不同与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讨论(蜡烛熄灭的原因,引出燃烧与空气的关系)、阅读(空气的成分,按比例涂画)。《蜡烛会熄灭吗》这一活动力图引导学生学习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学习用表格、柱形统计图等方法进行记录,最后达到初步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目的。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知道燃烧的条件,会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
(3)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2、过程和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能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用秒表计时,并做记录,揭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耐心细致,善于反思,尊重证据。
(2)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讨论解疑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的是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提出猜想,让学生带着猜想引入课题;接着为学生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探究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有关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提出了明确的活动要求,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进行探索,通过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同时体验了成功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再通过自学成果汇报,来解决教学重点;在讨论解疑的过程中,可以解决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疑点。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新知。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经历探究活动,动手、动口、动脑,并通过猜想、比较、观察、讨论等方式,自己学到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成功意识不断得到升华。
四、说教学流程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定向诱导,第二个环节是自学探究,第三个环节是讨论解疑,第四个环节是反馈总结。
蜡烛说课稿15【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为什么呢?这因为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新词,能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清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主要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指导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念】
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过程……”在这里,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根据内容,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此外,在引导文中三位主人公同德军周旋斗智的基础上,本人还力图在训练语言、积淀情感的同时,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由指导到自主的过程。实现“教为了不教”和“提倡自悟自得”的理想境界。
本课着力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中,强化展现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在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