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2 12:06:26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4及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同步演示课件,动态连出AB,之后缩小放至表格内,并出现相应数据,如下图)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

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课件出现点D)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连线过程)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演示,如下图)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课件演示:完整表格中6个点的图与数据)

【评析】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引导学生明确: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尝试回答出: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评析】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

3.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

(1)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6个点可以连15条线段,现在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

(尝试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从7个点连线的情况去推理8个点的连线情况。)

师追问:如果当点数再大一些时,我们这样去计算是不是很麻烦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3个点时,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

(贴示黑板条:

师:接着想想4个点共连了6条线段,这又可以怎么计算呢?(贴示:)

师:计算3个点连出的线段数时,我们用了1+2,再增加1个点,就在增加了3条线段,我们就再加3,所以列式为1+2+3=6(条),那么按着这个方法,你能列出5个点共连线段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贴示:)

(2)观察算式,探究算理。

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1:计算3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计算4个人的总线段数是1+2+3,计算5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3+4,它们都是从1开始依次加的。

生2:我觉得计算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开始加2,加3,加4,一直加到比点数少1的数。

生3 :可以,比如3个点的总线段数,就是从1加到2;4个点的总线段数,就是从1开始依次加到3,5个点时,就是1一直加到4,这样推理下去,就是从1开始一直加到点数数减1的那个数。

师:那么你说的点数减1的那个数其实是什么数?(生:就是每次增加一个点时,增加的线段数。)

(3)归纳小结,应用规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我们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条规律去计算一下6个点和8个点时共连的线段数,就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91页, ……此处隐藏19970个字……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学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0-9,

1、请同学们用扑克从小到大摆出来。

2、正读一遍,倒读一遍

3、在这一排数中最小的.是谁?最大的是谁?

4、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站在一起是几?1说它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观察一下10与我们学过0-9有什么不同?

生:10占两个格,0-9占一个格

10是两们数,0-9是一位数。

组成10的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之前学的,1和0,相信大家都会写得很好,那哪位同学能提醒一下大家,写10时注意什么?

各占一格,向一个方向倾斜。

2、计数器上数出10.

同学们已经会在计数器上拨出9,再拨一个珠就是10,那根据这两个计数器你能比较出9和10是什么关系吗?

生:9比10小1,10比9大1.

请同学们利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完成59页的题。

3、大家已经知道了10比9大,看我们以前学过的0-9这几个数已经会从小到大排在尺子格里了,现在10也想和他们做朋友排在尺子格里,你认为10应该在哪呢?

生:9的后面

为什么?

生:因为10比9大1所以在后面。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排一排,你能完成这道题吗?( )<10

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呀,现在我们学的这些数字中10是最大的了。

4、虽然现在10是最大的,可是他一定也不自大,反而很害羞,看这幅图中,10藏在哪里了?

看主题图找10,再次巩固10,

其实10在我们身边和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大家找一找。

5、看老师这幅,你看到了什么?

火箭发射。火箭发射前要有一个倒计时,请看。学生边看边跟着读。

6、可见10可真是无处不在呀,看,田老师这也有个10,是10根棒棒糖,田老师要把它们分给两名同学,你认为可以怎么分?请大家用扑克当糖分一分。(扑克扣过去)

学生分,并汇报,学生汇报,教师黑板板书。

为了便于记忆和不会丢落,我们怎么样做会更好呢?

生:按顺序进行分,学生在下面用扑克进行按顺序排,老师在黑板摆。

7、摆后读记两遍。拍手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有效检测

1、做游戏“找朋友”找完朋友再次背儿哥歌。

2、做游戏《钓鱼》同桌交替钓鱼。

3、做数学书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今天这堂课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